从泥水路到黄金道,新泰王峪村:一条1300米村路见证的乡村振兴蝶变
从泥水路到黄金道,新泰王峪村:一条1300米村路见证的乡村振兴蝶变
从泥水路到黄金道,新泰王峪村:一条1300米村路见证的乡村振兴蝶变
初夏的(de)新泰市禹村镇王峪村,空气中浮动着山楂花的清香。沿着新铺的沥青路前行,湛蓝的天空与碧绿的麦浪绵延相接,文化广场上的红绸在暖风中轻扬,与太阳能路灯的银白色光芒交织成画。这个曾经基础设施滞后、产业薄弱的村庄(cūnzhuāng),在村党总支书记(shūjì)赵业楼的带领下,正以蓬勃生机(péngbóshēngjī)演绎着乡村振兴(zhènxīng)的夏日交响。
天刚蒙蒙亮,赵业楼就习惯性地走到村东头。晨雾中,他蹲下身子摸了摸崭新的沥青路面,指尖传来温润的触感。“赵书记,这(zhè)么早(zǎo)又来查岗啊?”骑着三轮车往镇上送新鲜果蔬(guǒshū)的路传起笑着打招呼。这条曾经让村民叫苦不迭的1300米“泥水路”,如今已(yǐ)蜕变成平整(píngzhěng)的“致富路”。
时针拨回(bōhuí)项目启动之初。施工现场的(de)尘土还(hái)未扬起,赵业楼已顶(dǐng)着草帽蹲在勘测线旁,手中的施工图被山风吹得哗哗(huāhuā)作响。“民生工程不能本末倒置!”他指着图纸对施工方据理力争,“必须先把自来水主管道埋下去,路修好了再破土,乡亲们吃水怎么办?”
当时为(wèi)筹措60万元修路资金,他揣着(zhe)沾满泥土的规划图往返奔波于市县部门;为确保施工质量(zhìliàng),每天清晨准时出现在工地,监督三合土配比时连砂石含泥量都要过筛查验,两个月下来,工装后背(hòubèi)的汗渍结成了(le)地图状的盐霜。如今,这条镶嵌着蓝色输水管道的“民生路”,不仅让200余户村民告别了“吃水靠挑、出行靠绕”的双重困境,更成为连接合作社(hézuòshè)山楂基地与果蔬交易市场的“黄金通道(tōngdào)”。
当最后一抹晚霞隐入西山(xīshān),53盏新装(xīnzhuāng)的太阳能路灯次第亮起(qǐ)。文化广场上(shàng),伴着《在希望的田野上》的旋律,二十多位村民翩翩起舞。“以前摸黑跳广场舞,总怕踩着石子崴脚。”领舞的刘婶说着扭起新学的舞步,“现在路灯照得亮堂堂,邻村姐妹都来(lái)取经呢!”
这抹温暖的灯光(dēngguāng)背后,是赵业楼带着村两委募集资金的成果。他们逐户走访(zǒufǎng)收集照明盲区,把有限的5.5万元资金掰成三瓣花:主干道间距(jiānjù)精确到(dào)15米,拐角处加装(jiāzhuāng)广角灯,连废弃电线杆都改造成灯架。当看到务工(wùgōng)晚归的村民不再需要打手电筒深一脚浅一脚地回家,赵业楼笑着说道:“民生工程要像这灯光,既照亮前路,更温暖人心。”
走进村民赵业军家,曾经堆满杂物的院落焕发新生。7棵(kē)山楂树苗(shùmiáo)在秋风中舒展枝条,树下(xià)套种的白菜青翠欲滴。“这法子真神!废院子变‘聚宝盆’了”。老人(lǎorén)抚着树苗笑道。三个月前,赵业楼带着党员突击队,帮23户闲置院落量身定制改造方案时(shí),村民们都觉得这是“瞎折腾”。
“闲置院落不是负担,而是沉睡的资源。”在村民代表会上,赵业楼搬出精心制作(jīngxīnzhìzuò)的规划图:向阳院落种经济作物,背阴院子改仓储空间,连断(liánduàn)墙残垣都设计成景观小品。他率先把自家老宅(lǎozhái)改造成示范园,请村民们现场观看。如今,7户“试验田”已(yǐ)与电商平台签下保底订单(dìngdān)。“明年计划扩大种植到30亩,户均年增收2000元。”他说(shuō)。
暮色渐浓,村委会的(de)灯光依然明亮。赵业楼和(hé)村两委(cūnliǎngwěi)正在研究“支部+合作社+农户”模式下的特色产业之路,桌子上放着吃了一半的方便面。窗外的路灯将他(tā)的身影投射在乡村振兴规划图(guīhuàtú)上,那微微佝偻的背影,恰似一株深深扎根乡土的老树(lǎoshù),荫护着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。(大众新闻记者 刘涛 通讯员 赵晓宇 李悦)
(大众日报及(jí)大众新闻客户端(kèhùduān)欢迎(huānyíng)各界投稿(tóugǎo),提供线索,包括文字、照片、短视频,文字投稿务必配上照片、短视频。泰安新闻素材请投大众日报泰安记者站电子邮箱dzrbta@126.com,热线电话:05388011909。来稿(láigǎo)请务必注明作者、手机,以便进一步联系。)
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